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際大人物】EP3|被政變下台又流亡海外十幾年,泰國前總理戴克辛為何還能影響泰國政治?

【國際大人物】EP3|被政變下台又流亡海外十幾年,泰國前總理戴克辛為何還能影響泰國政治?
Photo Credit: TNL / 鄭宇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通常如果政治人物遇到政變,大概都只能下台一鞠躬、告別政治圈,不過戴克辛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在政變。雖然他從政變之後就開始流亡海外,不過以前受到他政策幫助的廣大民眾,還是一樣死忠支持他。從歷年的選舉結果,就可以看出戴克辛影響力的持久程度:從2007年到2014年之間,前後有5位總理上任,跟戴克辛有關係的就有3位,分別是戴克辛的政治盟友、妹夫和親妹妹盈拉。就算戴克辛人不在國內,都還是可以一再的號召被稱為「紅衫軍」的鐵粉,跟反對勢力「黃衫軍」相互對抗,一次次讓自己的人馬登上總理大位。

文:陳韻安

泰國有個很有趣的政治人物,如果以台灣的政壇來比喻的話,他跟侯友宜一樣是警察出身,卻像郭台銘一樣靠商業累積了驚人的財富,而且還有類似於韓國瑜的群眾魅力,他就是泰國前總理——戴克辛。明明早就財富自由,為什麼戴克辛要跑去從政,還當上總理?而在他順利連任總理的時候,就發生政變被迫下台,但是下台已經快20年,戴克辛為何一直到現在,都還有辦法影響泰國的政治?我們先從戴克辛從政之路的開端,來了解這位泰國政壇的重要人物。

警察、商人、皇室血統,戴克辛如何利用自身條件前進政治圈?

網路上很多介紹戴克辛的報導都會提到,戴克辛是來自好幾代經商的華人移民家庭,但他的職業生涯起點,其實是從擔任警察開始。1973年,戴克辛從泰國皇家警校畢業,前後總共在警界待了13年。不過在這段時間裡,戴克辛其實還「斜槓」了其他身份,他開了一家電腦經銷公司當作副業,看來家族的商業頭腦,也有遺傳到戴克辛身上。

在1987年戴克辛離開警界之後,他開始專心經商,也好好的利用了過去累積的人脈,讓自己的電腦公司,得到政府電信部門的20年特許經營權,接下來在這個特許經營權的基礎上,戴克辛一步一步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商業集團,旗下的公司包含泰國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衛星營運商、電視頻道、航空公司等等。不過走到這一步,戴克辛的人生看起來已經財富自由、可以盡情享樂了,為什麼會想要「中年轉職」、進入政治界呢?

有一篇佛光大學陳尚懋教授的論文,裡面提到,戴克辛當年利用擔任警察時的人脈,成功拓展業務的經驗,讓他了解到打好政商關係非常重要。或許是因為戴克辛在建立集團後,還是有繼續壯大事業的野心,再加上他擁有一些先天的優勢,要轉換到政治圈對他來說,沒有那麼高的門檻,所以才決定要更進一步參與政治。說到這你也許也會有點好奇,那戴克辛參政的優勢又是在哪裡呢?

首先就是戴克辛的警察出身。在泰國的文化裡,非常重視階級身份,民眾通常覺得社會階級最高的,是軍人和警察,這兩種身份甚至比皇室成員還被尊重,接下來才是學者和一般民眾。

另外,戴克辛的血統也很有意思,在泰國清邁出生的戴克辛,媽媽其實是清邁皇室的末代公主,而清邁皇室跟現在的泰國皇室也有姻親關係。所以當戴克辛決定要參選的時候,警察的身份、王室的血統,就是兩個很有力的加分條件。再加上他經商多年累積的雄厚財力,要競選、跑行程這些花費都不是問題。這些條件都讓戴克辛的政治起步,要比別人容易很多。

從商人轉戰政治界,戴克辛如何得到廣大的民意支持?

先幫大家科普一下在戴克辛參選之前,泰國當時的社會狀況。1997年的時候,泰國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泰銖在不到一年之內,跟1美元的匯率,從26泰銖貶值到54泰銖;泰國的股市指數也從705點下滑到459點。雖然泰國一度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幫助,經濟卻沒有太大的改善。而在國內經濟這麼差的時候,政府官員的貪污情形卻一直非常嚴重,舉個例子給大家參考,在1988-1990的這任總理任內,官員貪污的總金額高達100多億泰銖,佔了政府預算的4%左右,這種程度的貪污,要人民不生氣都很難。

除了經濟問題之外,1990年代的泰國,還有嚴重的毒品問題,尤其當時有大量的廉價甲基安非他命,也就是俗稱的「冰毒」,持續的進入到泰國境內,而且光是1999-2002的短短3年之間,使用冰毒的人數,就從85萬人暴增到250萬人,毒癮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

在這個背景之下,戴克辛成立政黨並參加2001年大選的時候,就看準了當時民眾最在意的點,喊出「打擊貧窮、反對毒品、對抗貪污腐敗」的口號,也推出一系列讓所有人很有感的政見,像是農民貸款可以少付利息、全國鄉鎮都可以得到一筆發展基金、還有實施平價健保讓每次門診只要30泰銖等等。

當然這些政見可能有隱藏的問題,像是這麼多錢要從哪裡來、會不會讓國家的財政負擔更重等等,但是在當時渴望改變的泰國人民眼中,戴克辛承諾要針對貧窮、毒品、貪污,這些大眾最在意的問題做出改變,這些跟其他政客不一樣的政見,簡直就是帶來希望的進步力量,這才讓戴克辛第一次參選,帶領的政黨就贏得大眾的支持,在500席眾議院席次中,得到了過半的248席,最後讓他登上總理大位。

如果政治人物只是選前出一張嘴,選後大概很快就會露出馬腳,戴克辛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當上總理後,有先很實際的實現承諾。過去的泰國政府總是重都市、輕農村,農民的需要常常都被忽視。但戴克辛的政策,讓過去很少被照顧到的窮人和農民,都深受感動,認為終於有個總理重視而且幫助他們,從此就變成了戴克辛的死忠支持者,一直到2023年的大選,偏鄉和農村地區的選民,都很堅定的支持戴克辛。

目前講到這邊,戴克辛看起來形象很完美,不過大家應該都可以想像,其實沒有完美的政治人物,戴克辛雖然靠著解決民眾痛點的政策,幫自己贏得高支持度,但是也有不少引起批評的行為,讓他的表現被扣分。

前面提到戴克辛答應選民,要打擊嚴重的毒品問題,他也在2003年的時候,發起了一場毒品戰爭,可是這個以掃毒為目標的行動,結果好像跟民眾想像的不太一樣,政府的掃毒行動造成了近3000人死亡,但是事後的調查卻發現,其中有將近一半的人,沒有跟毒品有關的紀錄,根本不是政府宣稱的「毒販」,這樣的結果在泰國國內或國際上,都引起了侵害人權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