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港孩》:別以為自己為子女移民好偉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們都說,孟母三遷很偉大,犧牲確實有,但和太太帶著三名年幼子女移民台灣的天爸卻說:「不要覺得是自己已經為小朋友做了甚麼甚麼,其實小朋友是為你而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所以不要覺得是自己怎麼偉大。」
文:天爸(前香港傳媒人,現為一所華德福中學的教師。2015年和太太帶著三名年幼子女移民台灣,現居於新竹。大女兒現年14歲讀八年級,兒子10歲讀四年級,小女兒8歲讀二年級。)
回帶2012年,「雨傘運動」也還未發生,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天爸30多歲,正是三十而立。在香港的電視台工作,事業有成,可卻已開始思考連根拔起移居他鄉,為的只是不想子女接受港式填鴨教育。

人們都說,孟母三遷很偉大,犧牲確實有,但天爸卻說:「不要覺得是自己已經為小朋友做了甚麼甚麼,其實小朋友是為你而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所以不要覺得是自己怎麼偉大。」天爸說,對於即將或已步入青春期的小朋友,突然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環境的遷徙尤為痛苦。
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天爸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起行,「我的人生已走到一半,而他們的才剛開始。」2012年,大女兒剛入讀K1,天爸撫心自問能否放下心儀的工作,把孩子放在首位,成就他們的未來?
為孩子教育放下自己
他的答案是肯定的!天爸回憶初心:「我離開不是因為政治問題,也不是為了追尋優質生活,而是要我的子女在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裡成長,令他們的人生充滿希望。我是為他們教育移民的!」可這用心,卻不能直白地向子女宣之於口,否則就會對子女的心理帶來巨大壓力。愛,是無聲的。
坐言起行,天爸開始踏上尋找沒壓力且愉快主動的學習路。及至2013年末2014年初,天爸趁到台灣喝喜酒之便,特意跑去朋友推薦的宜蘭慈心學校探訪。
誰知道剛踏入學校,就發現校園沒有圍牆,天爸甚覺驚訝,心想會否對學生造成危險?那時剛巧是午飯時間,他看見一些小朋友在洗碗,有些更在廚房煮食物,再往前走一點,竟看見學生們在建房子!他心想:「發生甚麼事!這是所甚麼學校?」接著,推薦他來的朋友帶他去認識家長,天爸忍不住問:「其實你們這樣讀書,升不升到大學?」
未想到這位家長如此回答:「為何你這麼介意子女升不升到大學?其實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是更加重要嗎?」這句話對天爸而言,簡直是當頭棒喝。

天爸回憶童年,父母給他很大的自由度,對他的學業不曾給予壓力,不求考好成績,只求他做個好人,不學壞便行,而自己的成績一向不優秀;直到唸中二,視傳媒工作為事業發展目標後,才發奮考入台灣世新大學唸傳播電視。既然欲秉承父母的教育理念,同樣只求孩子做個好人,且已下定決心不要給子女太大讀書壓力,那又何須再介懷是否升讀大學?
不久,宜蘭慈心學校到香港舉辦教育座談會,推廣華德福教育理念。天爸發覺實踐華德福教育理念的學校,不正正就是他想為子女找的學校嗎?2014年天爸獲悉台南新開辦華德福小學,他和太太喜歡台南的純樸氣氛,決定舉家移民台灣。2015年天爸和太太帶著6歲的大女兒,兩歲的兒子和剛出生的小女兒落腳台南,大女兒更成為台南華德福小學的第一屆學生。
三階段教育學生成才
重視子女教育,嚴選學校,是父母的職責。究竟華德福教育何以令天爸趨之若鶩?天爸解釋:「其實成長是分開不同階段的,要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授予適合於該階段學習的知識,那他們就可以學得很快。其實華德福是一個很高效率的學習方式。」
華德福教育源自人智學,人智學將人的一生每七年作為一個階段,而華德福教育針對首三個階段而設計出合適的教學安排。天爸指出,第一個階段是0至7歲,是意志力、行動主導的階段。小朋友要建立生活節奏,多接觸大自然;第二階段7至14歲,是情感發展的主要階段,「你跟他說道理是沒意思的,不過你令他感到有興趣,他就會一頭栽下去學習。」
所以這階段要用很多方法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鍛鍊意志之餘,也讓他們與世界連結;踏入14歲開始第三階段,是思考發展的主要階段,故設有深入社會的課程,包括農場實習、社會服務,從而引領他們追求知識和探索研究,到奠定好基礎後,在15歲至18歲時,更需要做專題研究並提交報告。
專題報告,聽起來似乎沒甚麼特別,香港的中學生每年也做大量的專題報告;可天爸舉出的真實例子,卻令人洞察前後兩者在學習的積極性與投入度的差異,更重要是孩子發展出改變世界的能力與決心:一位人權律師帶著一名12年級的華德福學生,訪問一名被判死刑的囚犯。探訪後,學生覺得那是一件冤案!他著手做專題報告,找來不同的法律人士研究審判書。又研讀法律條文,然後結合自己的觀點,集結成書,更將此出版發售,並把賣書所得款項全數捐贈人權律師事務所。
「這個例子很厲害,證明華德福教育是成功的。」天爸欣慰地說。
「這就是我們說的追求自由、邁向自由的教育,但這並不是放任自由的教育,不是說隨他喜歡做甚麼就做甚麼。年紀愈小的時候,我們會給他們愈多的界限,讓孩子知道究竟如何適當地生活。當年紀慢慢變大,就由規限變為引領,讓我們一起去思考當如何生活。」
女兒作業廣東話歌詞
孩子年紀小小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生活,難免也有不適應,對6歲大的大女兒來說,她聽不懂國語,也不會講,是天大的難題。天爸安慰她:「爸爸當年到台讀大學,花了七天時間便聽懂國語。」女兒信以為真,加上年紀小適應力強,竟用兩天便能基本聽懂國語。
女兒今年14歲,天爸明白她踏入青春反叛期,擔心她整天聽歌而不做作業。兩父女曾為了功課發生爭拗,天爸好言勸慰:「我不介意妳的成績好壞,只介意妳有沒有做好本份。如果妳努力過,成績欠佳,爸媽會鼓勵妳,相反妳刻意放棄,爸媽便覺得妳沒有盡力。」經過那次溝通,女兒變得積極,更主動她留在學校做功課。「給予適當壓力,讓她重回正軌。」天爸深信父母的說話對孩子是重要的。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