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的配樂發生一連串菜鳥錯誤,背後煩人音樂三小時不間斷疲勞轟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奧本海默》的配樂大過對白,某些戲甚而呈現60:40的打架對比,音樂早就喧賓奪主。這種初級錯誤,令我認為《奧》是sound editing & mixing 最差的一部。我要很吃力地把音樂和對白分開聽,才能聽懂演員在講什麼。而在美國戲院無英文字幕、又要吸收重金屬知識,加上背後煩人音樂三小時不間斷疲勞轟炸,這種觀影體驗令人終於失去耐心。
-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若有任何其他想法,都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奧本海默》(Oppenheimer)
當網路95%以上影評們一致好評「本世紀最偉大的電影」時,僅有少數國外觀眾和我持以下相同看法。建議看電影前先做功課,這部並不適合每個人。而且我強烈建議要戴耳塞。
Sherry不負責任影評:Oppenheimer
Rating: 7 / 10
故事(STORY)
身為Nolan的「前鐵粉」,我始終認為《頂尖對決》(The Prestige)是他拍過最好的一部。後面的驚世鉅作如《黑暗騎士》、《全面啟動》、《星際效應》雖然票房卡司與配樂陣容越來越亮眼,但總覺得諾蘭說故事的風格與結構,失去了當初《頂尖對決》的純粹跟緊密。就像魔術師一樣,其實把東西變不見(The Turn)不是高潮,而是最後那個出其意料的The Prestige(重現,Reappearance)。
寫故事也是同理。Nolan早期的故事結構非常有意思,但是後來的劇本卻越來越長。我了解這些題材的知識度和資訊量非常高,但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好」編劇在地球上真是鳳毛麟角。好編劇要能濃縮重點,「深耕」而不是「廣發」。《奧》用交叉倒述兩個聽證會的方式,把故事分成三部份:
- 「曼哈頓計劃」與原子彈發明
- 對奧本海默的鬥爭與批評
- 他的感情世界與內心掙扎
在《奧本海默》,導演用三小時挑戰觀眾膀胱。但Nolan每個題材都極度龐大、這次還要cover到人性與內心感情世界—導致每樣菜只能平均分佈、淺嚐幾口、令人不清楚真正的人物重點在哪。
舉例:《奧本海默》主角的天人交戰內心戲。原子彈是奧本海默主導發明的沒錯,但就像杜魯門總統說的:「原子彈是我投的,你內疚什麼?」這場戲打臉男主角太自憐自愛。
Mr. President, you are absolutely right!奧本海默接下「曼哈頓計劃」除了愛國,另一方面也是想滿足科學家的事業私心,但是事後內疚就太矯情了。(拜託這麼天才的人怎會沒想到發明原子彈的後果?)當個人野心超過道德時,事後再內疚就顯多餘,且還會讓男主角設定成一個舉棋不定的軟渣男(尤其他的感情線)。也許Oppenheimer本身就不是聖人,但若把整條內心線砍掉或重置輕重比例,故事會更簡潔精彩。
關於故事我還有個建議,就是《奧》分成兩部電影會更好。就像當初Clint Eastwood拍 《Flags of our Fathers 》與《Letters from Iwo Jima 》,同一件歷史事件有兩個完全不同觀點,不管是美國還是日本,士兵的屠殺與孤寂都能被justify,因為好人壞人是相對,不是絕對的。
不知為什麼Nolan沒有考慮讓《奧本海默》更立體,反而ㄧ次端出太多菜色讓人吃不下肚。Nolan的資訊量往往太大卻又得硬塞進故事主幹,導至最後黏稠度不高,因為觀眾看得眼花繚亂,根本無法吸收。真心話:若不事後再做功課,我看完《星際效應》還是搞不清楚黑洞跟蟲洞的差別……
配樂(MUSIC)
Nolan過往每部片的音樂各有特色,尤其Hans Zimmer不斷自我演化的配樂風格,和Nolan的精神非常契合。因此,我非常不解為什麼Nolan這次就不和Hans Zimmer合作了?原子彈才要一定必須和Hans Zimmer合作啊!
《奧》配樂令人frustrating的地方不少,有幾度甚至令我厭煩到想起身走人:
1. 作曲
經驗不足的電影作曲家很容易有一個錯誤觀念,那就是音樂需要從頭配到尾,好像生怕有任何安靜就會「冷」場。這是2005年我和《追殺比爾》金獎大師Luis Bacalov學習配樂時,他一直耳提面命的金律。「如果耳朵早已習慣音樂,那音樂已不是「音樂」,因為音樂已不再有任何意義,反而只是噪音。」
可惜的是,在《不可能的任務7》犯這個錯誤就算了(我在上一篇FB影評有寫到),沒想到,一向高標準的Nolan 卻因一個相較Hans Zimmer的菜鳥作曲家,也發生一連串的菜鳥錯誤。
《奧本海默》的年輕作曲家寫過《黑豹》(Black Panther)和《天能》(Tenet),雖說他僅用五天就寫完《奧》配樂很天才,但坦言本片的風格非常混亂(聽得出來他真的只花五天寫曲):從Hans Zimmer式的金屬銅管到現代叢林樂、從類Max Richter的小提琴多聲奏到New Age環保音樂—如果是刻意要讓觀眾感到厭煩,那這種自助餐配樂的確成功了!
而且配樂從頭放到尾,就像《媽的多重宇宙》英文片名,音樂是「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令人感覺像看一部三小時預告片。不想看電影,我總可以閉眼,但不想聽音樂,我卻關不上耳朵,真痛苦。
2. 混音
這裡講的是sound editing / mixing / master的明顯瑕疵。不知是否我看的AMC戲院本身有怪異的音響設制?但應該不是,因為在AMC看過許多部電影,卻從來沒有感受過這麼不對稱的音量對比。
《奧本海默》的配樂大過對白,某些戲甚而呈現60:40的打架對比,音樂早就喧賓奪主。這種初級錯誤,令我認為《奧》是sound editing & mixing 最差的一部。我要很吃力地把音樂和對白分開聽,才能聽懂演員在講什麼。而在美國戲院無英文字幕、又要吸收重金屬知識,加上背後煩人音樂三小時不間斷疲勞轟炸,這種觀影體驗令人終於失去耐心,害我倒在椅子上睡了20分鐘。
音效(SFX)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