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TNL特稿

發表文章數:1010

個人簡介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3/09/21 | TNL特稿

【2023高雄電影節】「導演焦點」潔西卡賀斯樂:冷酷地接受「人們終究不理解彼此」的女性形象

名導潔西卡賀斯樂的電影讓人聯想到露柯希亞馬泰所營造的「奇幻的」自然主義場景,其中卻可暗藏著侯麥或漢內克式的嘲諷和提問。今年高雄電影節選擇潔西卡賀斯樂作為「導演焦點」,這名女性影人,有何特別之處?

2023/09/21 | TNL特稿

【2023高雄電影節】《大師致敬:森田芳光》:細數經典名作,走在浪頭前端的電影工藝匠人

日本名導森田芳光如前輩市川崑,以具個人特色的影像風格,遊走各大片廠拍片。在節奏驟急的八○年代,求變求新;在傳統與新潮之間,摸索出新的道路——有時甚至走在時代浪頭的前端。今年高雄電影節選映7部森田作品,概括森田各時期的電影。

2023/09/20 | TNL特稿

【2023高雄電影節】「耽美主義」是什麼?——從影史經典《魂斷威尼斯》到國片《環南時候》

「耽美」除了是一種類型、是一種追求,也可以作為一種產業。從影史經典到剝削煽情,從長片到短片,從長劇到迷你劇,從紀錄片到實境秀,從歐洲到日本再到韓國以及泰國,今年高雄電影節「耽美主義」單元,戮力勾勒耽美王國多元繽紛且充滿潛在可能的精彩輪廓。

2023/09/18 | TNL特稿

成也年輕人、敗也年輕人:從威震華夏到敗走麥城,柯文哲為何流失選票基本盤?

柯文哲的民調為何而起,目前民調又為何而落,還是必須從他的基本盤來理解。柯文哲的主要支持者並不像藍綠那樣沿著統獨立場劃分,而是年輕選民為主。過去想要走出第三勢力道路的政治人物很多,但走到在年輕選民獨佔鰲頭,卻又呈現年齡越高支持率越低的世代現象,恐怕只有柯文哲一人。

2023/09/17 | TNL特稿

兩廳院科技表演藝術系列講座側記:A加B等於C,C是一個不可預期的結果

綜觀台灣科技表演藝術十多年來的發展,從光影/光雕投影到聲音裝置、虛擬實境到擴增實境、進而發展至人工智能到5G即時運算等,每個作品都在探索著科技與藝術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創作者應思考如何在科技和藝術的交融中找到平衡,同時呈現出具有實驗性和潛力的科技景觀。

TNL+ 2023/09/15 | TNL特稿

談「65歲以上免健保費」政見:長者「無工作所得」就是經濟弱勢嗎?小心產生誤判

撇開補助65歲以上長者健保費能否提高醫療保健支出占GDP百分比不論,侯友宜參選人提出老人健保費補助政策的第二個理由是,目前只有部分地方政府有提供這類的補助,希望可以全國老人也享有相同的補助。若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應先討論過去地方政府實施這樣的補助政策有無問題。

TNL+ 2023/09/14 | TNL特稿

巴氏量表的應用在台灣經歷了哪些調整?與其維持雙軌分立,外籍看護工應被納入長照政策下整體考量

相較於僅是開放民眾聘僱外籍看護工,政府更應該藉此機會,理解中高齡民眾,包括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對各項長照服務使用的掙扎與矛盾情緒,特別是站在雙軌分立的長照體系之前,家庭成員或主要照顧決策者往往面對照顧服務員國籍與品質的抉擇叉路。

2023/09/13 | TNL特稿

【2023 in臺南・無影藏】評審分析:有感於當代紀錄的重要性,將在未來成為文化資產

台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in臺南無影藏」,透過影像紀錄的徵集,期許文化資產能夠得到重視,獲得推廣,同時也鼓勵新的媒體形式,產生創意表現、另類觀點,與古老的文明相互激盪。本年度「in臺南無影藏」的參與作品,從新聞片、紀錄片、實驗片到動畫,皆有之。

2023/09/06 | TNL特稿

林楚茵:「特別預算」並非作假帳,都是公開透明且於法有據、上網就能找到的資訊

特別預算與總預算一樣,都須要依《公共債務法》及財政紀律法之規定,全數納入長期債務計算,透過財政部所設置的「國債鐘」,隨時呈現國債的最新情況。追根究底,在野黨所指控的內容都是一些公開透明且與法有據,甚至是上網點點按按就能找到的資訊,更沒有注意到今天他們的矛頭,對準的不只是蔡政府的行政團隊,更多的是基層公務員。

2023/09/04 | TNL特稿

吳曉樂讀《始於極限》:痛了就喊痛,人的尊嚴就從這裡開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與性、婚姻、工作、獨立、男人等,與女性切身相關的十二大主題。一字一句直指核心,無從逃避。從現實的極限出發,叩問真正的解答與希望。

TNL+ 2023/09/01 | TNL特稿

【出版趨勢觀察】游擊文化:碩論改寫成「社會書」,最大挑戰便是如何將學術內容轉譯為大眾讀物

我們總覺得國外這些學術大師很厲害,他們的著作超級好看、平易近人又深刻,可是如果我們從沒好好培育台灣的寫作者,那麼未來的二、三十年,我們還是只能引進國外大師的作品,而無法創造屬於我們的經典著作。基於上述信念,大約九年前,我與一些有意改寫論文出版的作者,開啟了研發社會書的旅程。

2023/08/25 | TNL特稿

2023金馬經典影展:波蘭名導奇士勞斯基《職員》的勞動空間,將荒謬昇華成理想幻滅的荒涼

《職員》是奇士勞斯基跨入波蘭電視台的首部電視電影作品,僅以一小時的篇幅簡單地描繪對劇場、藝術懷有抱負的青年,其信仰何以在跨入現實後就漸漸崩落。就創作時間而言,此片同時也作為奇士勞斯基從紀錄片至劇情片作品的跨渡。

2023/08/15 | TNL特稿

房間裡的大象:那些不被政府算在舉債額度,卻由全民共同承擔的「自償性公債」

政府認為,自償性債務實際上並不算是「公共債務」,而近日財政部比較扁、馬、蔡政府時期的舉債額度,都只是比較長期債務,均不包含自償性負債。不過,台灣一年以上的自償性債務高達2378億元,這些不被政府承認是「公債」的債務,未來都很有可能會隨時變成全民的財務「負擔」。

2023/08/13 | TNL特稿

【書評】《零觸碰親密》:零觸碰是AI建立完美世界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人機配種計畫

《零觸碰親密》並無高超潮起伏的劇情,它吸引人的是細細描寫主角身處其中的感受——在虛擬實境中想要觸摸對方卻只能穿透的失落感;在實體世界中當少年遞傳單給她,指頭輕輕擦過指尖,那樣輕微卻像是碰到熱水;生化人伴侶每日與之配種,她看著同步率數字上升,卻疑惑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2023/08/11 | TNL特稿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從7件作品之中,看見過去被忽略的白色恐怖女性視角

回顧白色恐怖,其本身在歷史定義上難以釐清,也與種種爭議性議題相關,在許多與人權藝術相關的藝術展覽中,作品展示往往受制於政治意識型態的選擇,讓受難男性菁英的圖像神聖化,並成為新國族意識的產生工具。然而,在總策展人蔡明君與策展團隊的選擇下,一系列從女性角度出發的作品,溫柔訴說著人權藝術中的種種差異性。

TNL+ 2023/08/10 | TNL特稿

《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的票房真的需要加強,億萬大導九把刀這回出了什麼問題?

九把刀的新片《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票房不如預期,就以Google Trend的數據,聲量更不如《八尺門的辯護人》這類大家認為生硬的題材。倒底過往幾乎是票房常勝軍的九把刀,這次出了什麼問題?

2023/08/10 | TNL特稿

從徐巧芯到蕭敬嚴,為何國民黨培養的這些年輕人,到緊要關頭時都會「暴走」?

藍營支持者相信也不會懷疑蕭徐二位的才華與忠誠度,但兩位戰將明顯欠缺「大局意識」:出了台北市,國民黨沒有那麼需要懼怕柯文哲;前瞻打得太凶,會有利民進黨操作南北對立;此時此刻,若攻擊郭台銘會讓國民黨沒法打悲情牌。在還沒確定必須「挺著胸膛倒下」的那一刻,非綠陣營是既競爭又合作,小雞及側翼若擦槍走火,只會越幫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