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原民


2023/08/31 | 蕭如芯

澳洲10月舉行「原住民之聲」公投,賦予原住民憲法地位,在野陣營為何反對?

澳洲將於10月14日舉行「原住民之聲」公投,此次是澳洲史上第45次公投,也是澳洲睽違23年來的公投案。總理艾班尼斯強調,原住民諮詢委員會最主要的成立目的,是讓政府和人民聽取委員會的建議,了解原住民和托勒斯海峽島民在健康、教育、就業和居住等面向所面臨的困境。

2023/08/02 | 李芯

「火冒4.05丈」事件:台大成立族群平等工作小組,規劃原住民歧視處理機制

台大校內目前約有400位具有原住民族身分的學生及教職員,陳文章希望台大能成為一個重視多元文化及族群平等的友善校園,因此學校在6月28日成立工作小組,著手規劃原住民族相關學生課程,涵養師生族群平等的觀念。

2021/09/01 | TNL Brand Studio

撕下原住民的經濟弱勢標籤,太陽的孩子不該貧窮世襲——專訪邸台東X卡大地布部落青年馬靖

專訪台東地方創生基地「邸台東」與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青年馬靖,一探台灣原住民族群該如何撕下經濟弱勢的標籤,消除貧窮世襲,找回原民與大自然永續共存的生活智慧。

TNL+ 2023/08/02 | 溫偉軒

為什麼原住民反對平埔族正名?三年修法期倒數,西拉雅族最終會擁有甚麼身分?

西拉雅正名運動成功在釋憲中突圍,得到15位大法官一致認同的原住民身分,且必須未來三年修法期修法,但該如何處理未來平埔族的身分跟權益問題,讓平埔族得到該有的保障,讓原住民族不擔心資源被稀釋,各方認知的差距仍大,短期難以得到共識。

TNL+ 2023/08/01 | 賴詩涵

兩代西拉雅族人對正名運動的追尋:血統「純不純」搞不好是主流社會的圈套

萬盈穗認為,在當一個「法定的西拉雅人」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意義」,比方說學習族語,或是他們歌唱,那些日常才能真正建構出她對西拉雅的感覺及愛,「我們去抗議或者去法院的時候,很容易動員出很龐大的情緒,那時也比較多媒體會出現,可是其實我們的日常,有更多事情在等著我們去做。我們認同發生的場所,其實是在這裡。」

2021/08/09 | 廣編企劃

活出天賦,舉起愛的重量——舉重國手登上奧運殿堂之前的故事

本屆東奧的三位舉重好手方莞靈、江念欣、陳柏任,其實曾經是需要被幫助的弱勢兒童,幸運的是在世界展望會的資助下,他們能專注發揮天賦,並將陌生人的愛心轉化成力量,舉出精彩人生。

TNL+ 2023/07/31 | 溫偉軒

西拉雅族14年正名訴訟路迢迢,原民會作為國家最高原住民機關「打壓」平埔族群?

從2009年開始,萬淑娟等110多位西拉雅族人投身正名訴訟中,歷時14年,在經過無數的敗訴之後,終於在釋憲過後等到15位大法官解釋西拉雅族為憲法保障的原住民族。回首這一路是甚麼支持他們走這麼遠?「是讓長輩們找到他們長久失去的名,讓孩子有條回家的道路。」

2023/06/27 | 讀者投書

援助民、火冒4.05丈⋯⋯這些玩笑被忽視或合理化,但卻真切的傷害著原住民學生

從台大經濟系的選舉政見以及言論自由月的「火冒4.05丈」,筆者分享求學過程中曾面臨的「隱微歧視」,這種歧視以貶低、詆毀的方式充斥在日常生活互動中,例如:「台大不是很聰明,就是原住民」、「一分耕耘,1.35收穫。」

2019/09/06 | 廣編企劃

我的暑假在這裡過:在海拔600公尺的高士部落感受文化衝擊,尋找排灣文化與真實部落生活

從都市到深山部落,絲彤與湘瑋在國境之南的高士部落展開20天的深入探索。在這趟旅程中,兩個台北女孩除了面臨真實的文化衝擊,也體驗到最如實的部落生活,更找到自我成長最珍貴的禮物。

2023/05/26 | 讀者投書

追憶林淑雅老師:一個開路的人,像天使一樣的人,總是站在原住民這一邊

她是議題研究的先行者,也是運動的實踐者,很多時候是淑雅帶領著我們,在制度與現實的迷霧中指引方向。淑雅像一個開路的人,濃密的森林裡沒有路,被百年來錯綜複雜的各種困境困住的人們正因為沒有出路而苦惱,她來到這群人當中,陪伴人們,協助人們一起開路,讓被困住的人們可以繼續向前進。

TNL+ 2023/05/21 | TNL國際編譯

澳洲擬推「原住民之聲」入憲公投:正反方差距不大,有人憂衍生更多種族問題

澳洲總人口約2559萬人,其中有3.2%的澳洲民眾具有原住民身份,而這群澳洲原住民的社經地位卻普遍低於全國平均。目前的澳洲憲法雖有122年歷史,但全文對於已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卻隻字未提,甚至是到了1960年代才獲得投票的權利。

2019/09/03 | 廣編企劃

我的暑假在這裡過:鐵份部落的阿美文化,是青年返鄉的神奇草藥

走進鐵份部落,這裡有著熱情的阿美族文化、神奇的藥草配方,以及熱情好客的部落居民。四個異地大學生趁著豐年祭,來此展開20天的蹲點計畫,也為自己尋找一條「青年返鄉」的路。

2023/05/11 | 賴詩涵

西拉雅族正名行政訴訟畫下句點,今向行政院遞交「族別認定申請書」

西拉雅族人向原民會申請登記為「平地原住民」的訴訟案,歷時10餘年,終於在今日劃下句點。雖然判決結果為敗訴,但由於2022年10月28日憲法法庭已認定《原住民身分法》違憲,因此不論此判決結果如何,都不影響西拉雅的原住民族認定。西拉雅族人也在宣判結束後前往行政院遞族別申請,希望不用等到3年就可以得到主管機關回應。

2023/05/04 | 賴詩涵

中一中「烯環鈉」事件:學生對原民同學網路霸凌,立委籲《反歧視法》儘速送審

日前中一中園遊會的「烯環鈉」事件,在校長代替學生開記者會鞠躬道歉後竟還有後續,有該校原民家長向立委伍麗華投訴,自己的孩子被惡意拉進line群組遭到同學言語霸凌。而現行教育現場制度,並沒有「族群歧視」的申訴管道,也因此更突顯《反歧視法》立法的重要性。內政部長林右昌已承諾:「明年一定將《反歧視法》草案送進立法院。」

2019/08/16 | 廣編企劃

我的暑假在這裡過:看見達魯瑪克部落的浪漫——「我也好想鞦韆傳情啊!」

來自屏東大學的暐程和廷仲,走進達魯瑪克部落蹲點15天,記錄魯凱族的鞦韆傳情。當未婚女青年站上鞦韆,僅靠手臂力量抓著繩子擺盪、展現力與美時,中意她的男人即可在鞦韆下迎接,並抱走她。

2023/05/04 | 讀者投書

Vuvu當老師,我們是學生:在部落文化健康站,翻轉長者失能的主流想像

在面對過去「殖民創傷」以及現代「資本主義」治理的思維框架下,台灣原住民族傳統部落自治的政治體制遭受解體,殖民政府透過行政區域治理的方式,強制削弱原有的互助共享關係。為了維繫互助文化,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互助且共享的理想部落社會,並推廣此精神到族群的生活脈絡中。

2023/04/16 | 李芯

教育部補助原住民學習場域,台東竹湖國小結合耆老文化知識,在校園打造傳統家屋

竹湖國小的原住民傳統家屋是採取雇工購料施作,運用茅草、藤、竹子、木頭等傳統建材建造,並考究傳統家屋的內部陳設,放置藤床、火炕等。校長謝孟修表示,家屋擁有許多先人留下的寶貴智慧,是學習資源最豐富的文化場域。

2019/06/03 | 廣編企劃

【青春還鄉】從老師變成農夫,返鄉青農喇尼忽如何用一杯海端咖啡振興在地經濟

要放下自己多年的專業和興趣,返鄉從零開始另一個完全陌生的事業,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旅北工作的布農族青年喇尼忽・伊斯巴里達夫,用自己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歷經無數挑戰、克服難關後,人生如同一杯咖啡般香醇而值得回味。

2023/04/10 | 李芯

「微歧視」是霸凌的前兆,立委:全台原住民學生僅2%,卻佔校園霸凌比例8%

立委鄭天財指出,2020年原住民學生發生62件校園霸凌,比例佔全部的8.9%,但全台原住民比例只有2%多,希望教育部能繼續努力,積極推動減少原住民族面對的歧視、霸凌。

2023/04/08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 少年里長2】郭書成推動里長養成術計畫,教你怎麼選上他、使用他

全台共有7747位村里長,有些有趣數據:超過3000人得1票就當選、同樣是里長你管40人他管4萬人、近5成超過60歲、最資深里長當了50年。被年輕里長郭書成稱為「最寂寞且缺乏掌聲地方」的職位,為什麼辛辛苦苦還要推出里長養成與使用計畫?

2019/02/01 | 廣編企劃

【青春還鄉】留下孩子笑容的101種方法:攝影師楊文逸的偏鄉畢冊義拍行動

「畢業照」有沒有拍都不重要?對於偏鄉學童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將求學階段的回憶珍藏一輩子的紀念品,而很多孩子卻沒有機會擁有這種奢侈。

2023/03/21 | 讀者投書

原民會族語認證排除「寒溪泰雅語」,台灣定居者殖民主義政府「還我語言權」

本會呼籲原住民族委員會,語言是原住民族文化的靈魂、文化是原住民族發展的命脈、教育是原住民族進步的動力。臺灣定居者殖民主義政府應正視宜蘭克里奧爾語言的原住民是事實,也是這一塊島嶼原本的主人,放下殖民思想,立刻發起解殖(意思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23/03/20 | 人本教育札記

成功正名的西拉雅族將會取得何種原住民身分──平地原住民?平埔原住民?文化上的原住民?

西拉雅族在去(2022)年經大法官釋憲正名成功,並要求原委會於3年內另立專法規範之。但西拉雅族是什麼?有什麼歷史?首開先例的平埔族正名,又會帶給原有16族原住民怎樣的衝擊與刺激?

2019/01/11 | 廣編企劃

【青春還鄉】讓青年有根,他們就不會「漂」—張孟訓與芥菜種給宜蘭青年紮根

人口僅4萬出頭的宜蘭縣蘇澳鄉,是僅次於三星鄉,全宜蘭第二老的鄉鎮。當青年人口不斷外流、獨留老幼的蘇澳鄉,有機會終結凋零頹敗的走向嗎?一個返鄉青年張孟訓,正用著「教育」挹注翻轉能量,破除在地青年對鄉鎮的舊有印象,讓北漂不再是唯一選擇。

2023/03/14 | 賴詩涵

新版獵槍管理法引發不滿,原民憂:有錢人才能有槍打獵

原住民團體今日在內政部警政署前抗議新通過的《原住民漁民自製獵槍魚槍許可及管理辦法》草案,不符合現行原住民族部落獵人實際使用獵槍的規格與習慣。且修法過程疑似沒有廣徵原住民意見,要求內政部應立即停止新版管理辦法的預告程序並重新討論。

2023/03/05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專訪】都市原住民賴韋利:「回部落」是需要自我辯證的行動,必須知道「我是誰」

賴韋利,媽媽是排灣族、爸爸是閩南人。出生、成長於臺北的她,認知到「自己是原住民」的一課,是從一紙和他人不同的註冊單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