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語文


TNL+ 2023/09/22 | 留德趣談

廣東話母語者,是講方言還是語言長大?

有時認識德語國家的人,他們跟我說自己是講方言長大的,我都會說你們的方言可算是語言,正如我會說自己的母語是語言。說後,總有人會好奇地問我廣東話與中文的關係,然後叫我分別用粵普說話,讓他們一聽區別。

TNL+ 2023/09/16 | 留德趣談

「A字頭A字尾」的國家名字,你想到嗎?

看過一些街訪,美國人被問及U字開首的國家時,不少都一頭霧水,好像忘了自己身處的國家。不要取笑美國人,有天被人突然問到有甚麼城市是H字開頭,隨時也無法答出香港。

2023/09/05 | 精選書摘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民間信仰深入台灣人民生活,造就台語俗諺同時具有文學性及宗教文化性

臺灣人把做人虛偽、不夠大方的情境,用一句台語俗諺「枵鬼假細膩」,就能把這種樣態表現得十分傳神。這種在民間流傳的語用及文字使用,其實就是一種極具文學性的暗喻手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台語俗諺所呈現的文學性。

TNL+ 2023/09/04 | TNL國際編譯

中國形象差中文學習熱退燒,「韓流」席捲全球,韓語成美國大學選課大熱門

過去十年,與學習國際事務及安全的學生相比,西方國家商學院學生對於中文課程的參與度有所下降。有些人將中文在國際社會的式微歸因於市場變化。隨著Google翻譯和ChatGPT等人工智慧科技的進步,且能掌握雙語的中國畢業生已填滿中文相關職缺,新進求職者不再需要掌握基礎中文技能。

2023/08/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巴黎市政府台語課3年人數逐年增加,學生聽茄子蛋、滅火器喊更貼近台灣

2週後即將首次造訪台灣的恩波吉告訴《中央社》,台語讓他更想探索台灣。談及台灣印象,他說:「友善的居民、豐富且多元的文化與美食,我已經迫不及待了。」他非常感謝巴黎成人教育中心開設台語課,並表示在上台語課之前,他可能無法在地圖上指出台灣,也不認識台灣歷史,「巴黎市政府的人很勇敢也很認真,成功地激發了班上學習者對台語的熱情與興趣」。

2023/08/27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那些將錯就錯的字:拼命就拼命吧,學者不用再拚命揪錯了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產物,起初教育部辭典把以訛傳訛眾人念錯的音列為又讀,讓錯誤發音扶正,將錯就錯,起初我很不以為然,後來想想就這樣吧,一個字被眾人讀成另一個音,一定是它的樣子、它的字形讓人家想到某個音,眾望所歸,也就又讀。

TNL+ 2023/08/21 | 留德趣談

學語言最忌完美主義

有時我覺得學外語最快樂的,就是中階者。因為他們介乎初學和高階之間,基本詞彙已掌握,不會有初學時的恐懼,但他們的詞彙量又未到高階,所以不用擔心後者的問題,每次說話都用最基本的字詞就可以。

TNL+ 2023/07/28 | 留德趣談

單語者,其實絕不必然會遜於多語者

只精通一種語言,其實絕不遜會十多門語言的人。正如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精通一門錢孔滴油的技巧,是經年累月練習的成果。

2023/07/27 | 精選書摘

《鋼索上的譯者》:赫魯雪夫說要讓美國人看看「庫茲瑪的母親」,她是誰?

外交口譯人員與文學譯者不同,通常會盡可能照著字面逐字翻譯,即使翻譯出來會少一些韻味或不那麼流暢。所以當赫魯雪夫承諾要讓美國人看看「庫茲瑪的母親」(Kuzma’s mother),而口譯人員是照著字面上翻譯,而後續的解釋也並未說明得更清楚。之後好一陣子,這名神祕的母親一直令美國人大惑不解。

TNL+ 2023/07/13 | 留德趣談

遇上會說亞洲語的西方人

學過一門亞洲語的人,都不會隨街向亞洲人高呼「ni hao」和「konnichiwa」,因為他們都知道亞洲語言不知凡幾,自己所知皮毛,這樣叫喊只突顯無知。

2023/07/07 | 精選書摘

《我說,所以我存在》:對人類而言,語言及其所有面向,正如同水之於魚

作者庫布拉是流利的多語者,她以土耳其語字詞表達的鄉愁無法完整複製到德語的經驗,精準地陳述了語言的限制和力量。除了以移民二代、多語者、伊斯蘭教信仰的多重標籤,即框架外的異己者視角來探討政治立場的形塑之外,她同時大量引用學術、實務與日常經驗來說明,人們在使用語言表達意見時會因語言限制而出現盲點,甚至因為忽略字詞的可能差異或是預設前提偏頗了論點。

2023/07/07 | 方格子vocus

並不浪漫的「羅馬帝國」,為何會成為現代英文「浪漫」一詞的語源?

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說「浪漫」,其實多是從「romanticism」轉來的;我們感受到的「浪漫」,是很「romantic」的。但是,羅馬帝國(Roman Empire)雖然是歐洲史上的第一帝國,但羅馬人的生活給人的印象好像並不浪漫啊。這是怎麼回事呢?

TNL+ 2023/07/06 | 傅紀鋼

鄭宜農爭議背後是台語文界的長期焦慮與金曲獎的黨國陰影,顯露了台灣人的悲哀

這屆金曲獎除了艾怡良頒獎插曲外,榮獲最佳台語女歌手的鄭宜農也因致詞未使用台語而成為話題焦點,固然致詞是個推廣台語的大好機會,也能理解台語文界對於語言流失的焦慮,但如此激進的用批判的方式,恐怕只會適得其反。

TNL+ 2023/07/05 | 留德趣談

「對唔住」與「對唔住囉」——非母語者難察覺的語言細微之處

Nuances看似微小,然而用得不對的話,說話的意思可以完全不同,開罪了別人也不知道。例如有在英華人請求屋主把屋租予他,於是說:「You must let it to me!」,把中文「你一定要租給我啊!」直譯,聽起來卻像命令對方。有讀者說可以加一個「please」。但就算是加了,聽起來都可以像命令。「Please, you must let it to me!」就像是上司跟下屬說話的語氣,並非禮貌請求。

2023/07/05 | 精選轉載

批評鄭宜農的「台語糾察隊」,你們的霸凌只是變相展示「不會說台語就安靜不然就等著被罵」

鄭宜農的作品是嘗試讓台語流行化,特別是鄭不會說台語,這會讓更多不會說台語的人有機會更願意學習台語,但許多批評者的作法,完全就是在傷害有心想使用台語的人。都說講台語的人越來越少了,確定要一直這樣的高姿態,把台語初學者們通通嚇跑嗎?

2023/06/25 | 方格子vocus

Cathay Pacific為什麼翻譯為「國泰」航空?

Cathay Pacific到底跟「國泰」兩字有啥關係?這是個困擾人類學徒過往搭機往返台港十餘年的老問題。Pacific是太平洋這個很好理解,那Cathay又是啥東西?

2023/06/14 | 傅瑞德

想增加寫作質感,你最好懂點日文、加點法文,最好再來點拉丁文

對於寫作者來說,適當理解和運用外語詞彙是很好的加分方式,就像是在中文裡掉點文言書袋一樣。雖然不是絕對必要,但有時候是你增加自我識別度和競爭力的竅門。今天,就讓我們來聊點拉丁文。

2023/05/24 | 精選書摘

《外語腦升級革命》:你聽過「外語三八法則」嗎?依初、中、高級選擇該背的單字

你以為學語言一定要有天生語感嗎?你以為一定要去留學或旅居海外才能學好外語嗎?你以為只要上補習班或買教科書就能保證拿到證照嗎?擁有多張最高等級外語證照的Zack老師告訴你,唯有認清自己的程度,掌握學習訣竅,搭配科技實作,無論背單字、習文法,聽說讀寫(打),都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