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文學


2023/09/23 | 精選書摘

【小說】《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推薦序:面對成長時四散在世界的三魂七魄,吳曉樂堅定地以小說鎮魂

吳曉樂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開始,每一本小說,都試圖書寫社會的不同角落,其實全是她從不同方位看向世界的嘗試,因此她小說中的每一場死亡,都不是為了殺與恨、解謎與推理,而是為了更好的活下去,如同《那些女孩沒有抵達》裡每一個人生命中離開、死掉的同學們,她們被一一點名,不帶責難。

2023/09/20 | 精選書摘

《西遊妖物志》:沙和尚成了三徒弟,他吃掉的前九世取經僧人骷髏頭,成了載唐僧過河的寶船

《西遊妖物志》共三十變,聚焦「動物視角」,按照「動物妖精」在《西遊記》原著的出場順序,細緻考證各類神佛、取經團隊成員、魔怪的身世演變及動物原型,充滿趣味橫生的觀點交融與文化混搭。全書文思活躍,文筆跳脫,用另類視角品讀西遊,別有一番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

2022/10/17 | 廣編企劃

誰能告訴你真相?是臉書上的KoL還是你自己?

在媒體與社群工具大行其道的時代,每個人都握有發言權。然而來自不同角度、未經證實或政治正確的言論,常常會讓事件更加曖昧不清。而原本想尋求真相的閱聽者,在有心人士操弄帶風向之下,更可能不明就裡淪為打手。

2023/09/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德國「台學家」蔣永學獲頒台法文化獎:以介紹台灣文學與歷史為使命

相較於「漢學家」,他更認定自己為「台學家」,也希望被如此稱呼。他告訴記者,台灣文化獨特多元,漢學不包含原住民族、客家、日文等,當然也沒有對台灣極其重要的台語文學歷史,「所以台學比漢學更大,漢學只是台灣學的一部分」。他的目標是呈現完整的台灣文學,各時期、各種語言,「讓讀者知道,其實台灣文學比中文文學更大、更豐富」。

2023/09/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吳明益:戰爭威脅下,台灣此刻能做就是經營文化

吳明益認為台灣現在需要的是建立一個文化模式,「文化選擇會讓台灣變得更獨特,因為顯然中國的每個區塊都是沒辦法選擇的」。「我看到一些契機,例如當我看到台灣有些年輕人暑假去衝浪,我們就離海洋國家更近一點點了啊!」吳明益成長年代的台灣因許多觀念和政策限制,使海島人民對海上活動十分陌生。

2022/05/23 | 廣編企劃

講究機能與美學,LG OLEDevo系列電視令人心醉神迷的三大黑科技

LG OLEDevo 系列電視三大黑科技,包括雙重國際認證的護眼效果、AI 智慧優化與聲控系統,以及令人心醉神迷的超輕薄機身。講究機能與美學的你,必須認識這款電視。

2023/09/17 | 精選書摘

評楊双子《四維街一號》:用小說培育在地的百合花樣,也為歷史找到自己的聲音

小說家楊双子繼《臺灣漫遊錄》後,首度將歷史題材延伸至戰後與當代社會,將一棟臺中市現存的歷史建築「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變身成女子宿舍,透過細膩鮮活的人情小劇場,描繪出以古蹟空間與飲食文化探索歷史的趣味,以及觀測當代族群政治的另類切面。《四維街一號》再度展現楊双子考證歷史細節、架構人物場景、結合料理與人情之美的能力。

2023/09/17 | 精選書摘

【小說】《風流佛》譯序:能讀懂幸田露伴的讀者寥寥可數﹐不過日本人對他的敬意並未減損

露伴在文壇始終保持一匹狼的形象﹐幾乎不跟其他作家往來。當其他作家都跟著西洋的各種文學運動改變文風時﹐他始終如一地埋頭創作不受西洋影響的作品。

2023/09/17 | 歪脑|WHYNOT

如果説日本巿場令華文推理走向國際,台灣推理小説活動則讓港台作家有發展空間

在陳浩基的發展軌跡中,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在華文推理的發展中,也有重要的角色。如果説日本巿場令華文推理走向國際,台灣的推理小説活動,則讓港台的作家有發展的空間。

2023/09/16 | 精選書摘

【小說】《巴別塔學院》選摘:倫敦這座城市太過吵雜,光是應付各種麻煩事就筋疲力盡了

勒維教授服務於牛津大學內專研翻譯的「巴別塔學院」,但此地進行的研究和教學不僅是關於不同語言間的轉換——擁有多語能力又受過特殊培訓的「譯者」,將兩種語言的兩個相對應詞彙銘刻於銀條之上時,能同時鎖入翻譯過程中漏失的細微誤差概念,並藉由銀條施展這組詞彙概念代表的魔法。

2023/09/16 | 精選書摘

【小說】《兒子與情人》導讀:經過百年風雨,人們如何看待勞倫斯?他通過考驗了沒有?

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兒子與情人》,在勞倫斯作品群裡,地位很清楚。最早的力作,非最具代表性,但總被提及,因為是成名作。重要性也許不如《虹》、《戀愛中的女人》,也沒有《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世界知名度,《兒子與情人》是勞倫斯捱過重重考驗,事過境遷之後,最值得好好閱讀之作。

2023/09/15 | TNL 編輯

2024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荷蘭」,文化部長史哲:讓文化為台灣人增加更多的自信

史哲認為,1624年是台灣史上第一次跟國際相遇的起點,400年後的今天,台灣的民主多元備受國際肯定,台灣應該昂首,更積極地面對面與國際交流,將台灣民主多元社會所產生的文化成果讓國際社會瞭解,「讓文化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名片,也讓文化為台灣人增加更多的自信」。

2023/09/11 | 方格子vocus

我成功完讀全套《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經驗分享:這世界上應該再也沒有征服不了的經典鉅著吧

閱讀經典最常遇到的挑戰,就是很多厲害的經典,篇幅也都是驚人的長。《紅樓夢》、《源氏物語》、《追憶逝水年華》、《羅馬帝國衰亡史》…都是很好看、但是必須要讀很久的經典鉅著,要讀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完食。

2023/09/10 | 精選書摘

《寫字療疾》:作家筆下的憂鬱症絕非浪漫藍,發起病來可是見骨帶血

《寫字療疾》由26位作家、學者、醫師共同刻畫台灣疾病的多元面貌,針對台灣文學中經常書寫的傳染病、精神疾病、集體創傷、慢性病以及近年來備受重視的長照等五大主題。內容從疾病文學擴及醫療史、生活史與醫療從業人員、患者的前線觀點。從作家如何將疾病體驗轉化為創作力量,延伸至疾病的社會與歷史背景的探討。

2023/09/10 | 精選書摘

【詩集】《平庸之作》推薦序:在詩人不斷對生死的追問裡,死亡的神秘與可怖卻漸漸消弭

有會心的讀者當然可以看出,何杉的詩作中瘟疫一般的死亡氛圍從何而來。它有無力的疲憊,有時事的沈痾,也有何杉在其生死觀背後表現出來的時間觀,這為何杉的寫作帶來了語言上的顯著特點。流動般的敘述方式和語感,讓何杉在他的詩作中構建起一個「流動性的世界」。

2023/09/10 | 方格子vocus

讀杜斯妥也夫斯基《白夜》:回到《地下室手記》之前的日子,藉由小說述說一個時代的群體之夢

〈白夜〉和〈小英雄〉是杜氏上半場的小說,顯露出和後期作品不太一樣的風格,那是夢想仍純潔無暇的時刻,是地下室人變得陰鬱憤世前的日子。它是泛著光的夜晚,充滿年輕騎士的浪漫。

2023/09/1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父權又厭女的歐威爾,與被消失的歐威爾夫人

歐威爾早年一篇長文〈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評述這位同樣把妻子當成糟糠的大作家:「一位作家的文學人格與他私底下的性格幾乎沒有任何關係。私底下的狄更斯,的確可能是個不管他人死活的自大狂⋯⋯」這不正是歐威爾的夫子自道?

2023/09/10 | 歪脑|WHYNOT

從90年代兩岸諜戰,到2047年落在淡水河的第一枚飛彈——他們在島嶼書寫戰爭小説

小說家朱宥勳説,三、五年前,因為資訊不足,台灣人大都很悲觀,一方面不甘願就這樣投降統一,但一方面又很害怕,就只好都不要談論(戰爭)。當然《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這本小説也是種『掃盲工作』,希望我們透過閲讀,能有悲觀以外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