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面對戰爭風險:台灣的民防準備

近年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兩岸間也再度出現緊張局勢。特別是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後,也讓很多台灣人擔心爆發台海戰爭的可能性。不過講到戰爭,大家基本的印象還是符合服役資格的國民,在國家的徵召下在前線抗敵。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受到徵召的其他民眾,在戰爭時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又應該如何自保呢?社會上又有哪些「民防」組織在預作準備?

TheNewsLens 自製專題

面對戰爭風險:台灣的民防準備

專題目錄

5


2023/01/07 | TNL特稿

生存教練談戰爭來了怎麼辦(下):學會這些技能,可能在逃難途中派上用場

「完美」情況,假設台灣的民防系統很健全,那可能會有「食物供給站」或「難民收容所」。如果沒有,那你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就要往有難民收容所的地方,或是去安全、原離都市的區域依親。這個時候可能就要走上30公里、50公里,移動過去。

2023/01/06 | TNL特稿

生存教練談戰爭來了怎麼辦(上):只要你還有辦法行動,那你一定要先回家

一般戰爭只會攻擊「軍事目標」,除非軍事目標就在你家,不然家裡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選擇「待在家裡」的另一點,是遇到混亂的時候,盡量不要往人群聚集。避難所只提供暫時性的安全,但他不能久待,你還是必須要回家。

TNL+ 2023/01/05 | 吳崑玉

台灣民防系統最大的問題,是「訓」與「用」完全脫節,指揮系統與運作機制疊床架屋

政府與民間,不應一直把關注焦點放在「動員」,好像只要有更多人力物力投入,民防與救災便能順利成功。真正該關注的是「任務」,列出戰時與災變時需要完成的任務,再一條條回推所需資源與人力,整合可共用的部份,才是比較合理的思維方式。

2023/01/04 | Patrick

【關鍵專訪】台灣防災教育訓練學會秘書長馬士元:防災士在戰時的角色,要看敵軍有沒有進到我們的社區

防災士培訓現在是一種全民普及性的概念訓練。可是我們也知道當災害發生的時候,只有概念是不夠的,也需要能夠操作的知識跟技術。因此在下一個5年,會規劃「進階防災士培訓課程」。

2023/01/03 | Patrick

【關鍵專訪】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不是「民兵」也不是「民防」,我們要推廣的是「全民防衛」

何澄輝談到,黑熊學院創立時,關注的核心是「全民防衛」。「全民防衛」的核心概念就是在於民生部分不能垮,國家在戰時還是要繼續運作的,所以在戰爭威脅底下,民生部分的自衛、自保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