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的農業政策慘不忍睹,而賴清德的「幸福農業」更是一場騙

最新觀點

1 則觀點
雖然這是篇廣告 不過也是有寫到了一段完整的內容 可以探討 1作者的論述 濃縮重點 壓力逆境可以激出潛能 磨練可以精進技術 負面情緒可以訓練處理負面情緒的EQ 這些點算是人類特質不可否認的事實 而現今極端資本主義的產業環境 也算是普遍的生態 不過還是有很多面向來討論這個題目 由近到遠 或結論在3.1 2 就個別項目討論 2.1壓力跟逆境 壓力可以逼使人類放棄與生俱來的惰性 人類天性總是 能坐著就不站 能走就不跑 或是說 希望用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利益 所以應該沒幾個人是用跑的去上班的吧 幾乎都坐在交通工具上 只差沒有躺著 但在環境逼迫不得不下 人類也會逆其道而行 在不得不跑的情況下 人也是會狗急跳牆想辦法突破 讓自己突破現況逃離壓力的動力 壓力這麼好用 那壓力的後果呢 如果可以一直壓一直跳 這麼爽就好了 偶爾壓的話 人體應該還能忍受 但功利主義下 公司當然想要你一直跳一直跳一直跳無限跳... 自然你的身體或精神就崩潰了 不過一般公司也沒這麼會壓人 通常會拿一個高標準來壓人 只要你壓過達到那個戰鬥力門檻 公司就接受你了 接下來你的壓力就大大減輕了 這是比較正常的公司現象 這時壓出來的能力已經不是新人價碼就找得到人換掉你了 因為對公司來說壓要時間成本 也要薪資成本還要管理成本 最後還可能壓不成功也是賭注 反之如果壓不到那個門檻就會形成長期受壓 這表示你不適合這個工作 或是上司壓的方式不對 或技術不好 俗語說 千里馬不難尋 難遇的是伯樂 要每個上司都能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也是期望過高 停下腳步了解一下業界環境 適當換個公司或換個工作也許比較好 當然不認輸繼續挑戰也很難說結果好或不好 但要設個停損點或了解一下生態對大家都好 但如果變成長期絕對會生病 苦了的也是自己的家庭 有些時候壓出的也不是能力 可能是避重就輕 投機取巧 演技 政治力 雖然這些也算是一種能力 但可能方向就偏了 對應的工作也不同了 自己也是要思考過 其實作者也不過只跳了那次 之後就沒再跳了 最終也是逃離壓力了 所以只能話從前 當然不知道只是推測 有能耐的人通常能耐都用在職場 等退休才有空會寫心得總結的 還沒退役一直出書變成作家通常都空口說白話居多 例如我也是嘴砲流 喔我還沒變作家 買廣告的作家呢 雖然不能說是錯但覺得不單純 不過很多壓力過程對個人來說不一定是有幫助的 主要就是沒有往能力的方向壓 所以自己要評估這個壓力是否值得承受 不可單純都把壓力當成助力 不過常常有些上司 用隨便亂壓來考驗奴性或忠誠度 壓成功才願意教你能力 這種情況在傳統師徒蠻常見的 軍中摺棉被也是類似的無意義純壓力測驗 訓練奴役性 說好聽點是測試抗壓力訓練仔細度服從度 這種情況也是需要視情況判斷 當然不排除有人可以一直壓一直跳的 或是自己調整好跳的間隔跟壓力控制 我沒到這種境界給不了意見 結論就是適量的壓力跟有目的意義的壓力 是能加速能力提升 但反之可能壓出病 或 只壓出奴性沒壓出能力價值 而不是一昧的鼓勵大家承受壓力 每個人能承受的量可不同 出事作者負責嗎 2.2磨練 可以講成壓力下的練習 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是壓力 一部分是練習 壓力的部分如上一段 而練習可以形成肌肉記憶 也可能從練習中找到更好的方法 甚至改變以往世人的認知 練習的過程也可以慢慢對產業結構有更深的了解 跟認識其習性 原本是個不錯的過程 但如果有壓力的練習 時間長了強度高了 也容易導致職業傷害 尤其頂尖的人 例如 頂尖的運動選手 幾乎後半人生都得在傷痛中默默地度過 有些輕有些重 大家通常都只會注意到他們發光發熱的時刻 嚴重的通常是有過過度高強度訓練的人 或是格鬥類的運動 在功利主義下 不斷的互相競爭比較 的確能產生出更強大更專業的人 不管哪一種頂尖 在目前的社會 多半都會被推崇 也引出了 到底做到什麼樣程度的練習 才合乎常理 哪種頂尖才是社會需要的 不過頂尖的存在是否有意義 對社會有幫助卻很難說這部分 下一章再做討論 2.3利用負面情緒來練習處理負面情緒 這的確很有用 我自己也是受益者 但我自己也是知道 這只是加害人 對於受害人增強了免疫 免疫下一個加害人的傷害而已 實際上 社會根本不需要這種免疫力 也不需要加害人 但負面情緒仍舊為天然人性 可能暫時不會消失 希望未來經過教育能漸漸減少 或是說是加害人的情緒管理失能 做為榜樣進讓受害者學習到情緒管理的能力 但受害者學習到的 很可能不是自己的情緒管理 而是因為壓力也變成情緒加害者 加害於其他更弱勢的人事物 或是不是獲得免疫而是重症了 硬要說他是老師 大概也是個最糟糕的老師 作為反面教材的那類 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 擇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那種 不過更多時候反而沒有起到教育的效果 而是製造出精神疾病的效果 但同樣要做到教育這功能 還有更多更多更好的不傷害人而能起到教育的方法 整個就是負面教材 不過負面情緒在人性中消失之前 面對負面情緒的能力還是需要學習的 但最好是從更好的方法下學習 而不是強迫自己暴露在暴力的環境下學習 怕你可能學到的沒受的傷害多或是加害別人更多 例如 傳統的學長學弟制 加害學弟的傳統 通常學弟只是學到如何加害下一個學弟的技能 而不是避免加害於其他人 劇中的米蘭達 大概就是以前受到加害 雖然被加害的過程中自己學習到工作能力了 但是這惡習也一併學習到了 而不是學習到不該用負面情緒來帶領部屬 雖然這樣是最簡單 都不用花時間跟動腦 畢竟腦子花在自己能力上不花在教別人 對自己最有利 不過其實花心思教別人互相學習更有利 有更好的製造部屬壓力的辦法 譬如坐下來跟部屬好好談談怎麼自我提升 或是改不了也可以跟部屬談談負面情緒能怎麼幫到部屬 至少能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而不是快速壓死一個再換一個這麼沒效率的管理方法 3 個人定位 社會學向 3.1 壓力對於社會或是個人 壓力對於個人可以是自我提升 也會變成自我扭轉 提升 有提到過了 缺乏環境時也可以自我製造壓力 自我扭轉在於 自我定位 及 社會定位 例如劇中的職位 在業界中定位該是怎麼樣的樣式 該有多少產出 該有多少能耐 該有多少付出 對下屬來說該形成怎麼的榜樣 通常在前輩壓力下已經有個基本範例了 或是自己想形成怎樣的範例 既然受到壓力 表示這並不是原本你的習性 不然你會如魚得水 變本加厲 這時你要抉擇自己要不要變成那樣 變成那樣需要做出多少改變 別想著要業界變成你要的樣子 想改變等你變成該業的傳奇後才能辦到 至少也要變成公司內的傳奇 才能試著改變轄內的部門 不然你只是笑話 沒人會聽你 在被壓迫的時候 也要適時了解業界相同位置 是否都是類似的上司 或是類似的榜樣 如果不是 也許你可以嘗試其他公司 如果是你 只能選擇接受或離開 也在於你要不要改變自己變成那個模樣 也或者是你有沒有辦法辦到 畢竟資本主義下越難辦到 才越有其價值 但另一方面要待在頂尖的位置 就是要放棄原有的自我 可能包括道德價值觀 變成行業的工具 生活的一切行為及思考模式都以行業利益為基準 等你到達了 你很有可能已經不能被稱作是個人類了 價值觀通常扭曲的很嚴重與常人不同 更別說你自己原本是誰了 在人類中原本扮演著子女還是父母還是夫妻 如果你如果是前面說的如魚得水的 那你天生奇才也許能只需要當個普通人 或是普通的努力 就能維持在那個位置 那就OK沒問題 本篇結論寫這邊好了 建議別買這書 這作者感覺不單純 在第4點有解釋 當然找個適合自己特質的工作認真做 或是有興趣的工作做 是最好 不過最好對社會是有正面意義 如果你需要日以繼夜還摸不著邊 跟不上同事強度 建議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特質 最好是找業界的老手幫你分析一下問題 世界不是只有一種工作 硬要做著不適合自己的事 事倍功半 還很不快樂 你不快樂 你的家人一定也不快樂 如果工作做得不滿意 看開點加減做 不要餓死就好了 空閒時找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 說不定能發現另一片天 很多YTer元老也都是玩票變工作 或是跟我一樣寫點廢文心得 現在這社會要餓死也越來越不容易 沒基礎又一心想賺大錢反而容易被騙 一心想拚上位最後很可能專業練不好 旁門左道練就一堆怪技能 敗壞風氣 這時探論到社會了 社會需要每個人都是賈伯斯嗎 當然不是 沒有他手機頂多只是晚幾年出現 需要每個人都是該領域的佼佼者嗎 也不是 需要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不懈嗎 其實也不是 這社會 最需要是大家瞧不起的工作 就是因為瞧不起他才必須存在 不然那些工作早就消失了 還有一些已消失的工作 雖然被世界淘汰但他們變成文化遺產了 首先先感謝那些默默做著大家都不想做的事的人 包括政客 也是當前政治發展的必需品 例如從前的皇帝宦官 甚至罪犯 有他們社會才知道 那些制度不好 那些人沒被照顧好 因為人類真的沒聰明到能未卜先知 雖然希望未來可以被社會發展慢慢淘汰越來越少 不過現階段社會是需要有他們 如果每個人都只專注在自己的工作 那社會就不會有任何變化了 也不會出現運動 也不會出現娛樂 也不會有文化 也不會有文創 這些東西都是起初都不存在的職業 有人做了之後才被其他人發現他的重要性 不是商人創造需求 而是需求創造商人 頂多商人發覺會有這個需求 所以目前社會才會推崇多元 現在的職業才會比從前更多變化 不是只有士農工商 不然YTer可能歸類是資訊搬運商+藝術工? 如果只為了賺錢才願意做 那些新的東西都不會出現了 更多商業活動都是從興趣開始的 積極工作固然好 好死不死一直遇不到適合的工作 太過積極又得不到相應的反饋反而會內心產生不平衡 這時回到結論部分 不要讓人生走向極端 3.2 到底有沒有需要做到頂尖 有些頂尖領域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有很大部分的頂尖 其實對社會一點幫助都沒有 會有幫助的例如科學家 教育家 政治家(很難說 例如 優秀的領導者 某些革命家) 沒有幫助的 就如同影片中的產業 頂尖設計界 耗費龐大的社會成本 但幾乎只服務於社會中的極小部分人 可能0.01%都不到 對於平民百姓 也只是迷信與虛榮的影響 恕我無知 我實在看不出那個產業對人類社會有何幫助 除了產出的工作機會 莫名其妙龐大的經濟結構 那也只是富豪從百姓中榨取的汁液 需要找地方消耗掉以顯示自己的特別 跟 一小部分藝術的成分而已 可能窮極數百年千千萬萬的人努力後 對藝術的貢獻也比不上一個窮到飯也沒得吃的梵谷來得多 對社會的意義可能連個掃地工都不如 可能最有意義的部分 是對中下層百姓製造出虛榮的目標 產生出為了滿足社交榮譽 而賣命工作的中下層人們 認真的做著底層工作進而對社會的產生了貢獻這樣 可能跟毒販菸商甚至於金融高層一樣 就算沒有這產業對社會或地球的影響可能利大於弊 新開發出的金融活動通常不是詐騙 就是要有錢人間互相博弈的活動 幾乎都是社會不需要的東西 例如 虛擬幣 二次貸款 債務商品化 可能賺了很多錢 受人仰慕 但對社會來說是個毒瘤 可能引發幾次金融海嘯之後才會慢慢被發現而抑制汰除 不過現階段還是資本主義極端化發展的副產品 回到原題 如果你是頂尖的料有頂尖的運氣那你就能正常生活又維持在頂尖 如果你不是 而過度付出 最好要預備些精神治療或身體治療的空間給自己 免得崩潰了 既然是頂尖就不是單靠努力可以抵達的 適當的把目標調整到優秀 可能能讓精神與表現上更好 畢竟把身體操壞的人能頂尖多久 甚至運動 到頂尖 實質上對運動員本身也沒健康價值 反而是對推廣運動 有價值 其實主要就是觀賞價值 人們總是愛看比賽對抗 雖說是運動 其實更多是娛樂 跟賽馬賽車差不多了 娛樂的商業價值可能遠大於實質意義 不然把某個運動練到極限似乎對人類不太有幫助 這到是可以討論討論 例如 東方跟西方 運動的意義就不太一樣 東方人是為了奪牌排名而運動 常常不是為了興趣 而是為了國家或是為了賺錢 為了名聲 最典型是中國奪牌很多 國家挑選人來磨練奪牌 反而百姓運動習慣卻少 沒奪牌痛哭流涕 愛搞一堆作弊 似乎忘記競賽是為了自我挑戰 西方則是 推廣運動成為全民興趣 有天份則轉為職業運動員 才奪牌 沒奪牌我下次再來 都沒贏也沒關係 但不是二分法 職業選手也是為了錢 但起初通常是因為興趣或天分而入行 不是為了奪牌 只是進到職業跟錢扯上關係難免功利主義 也是個題目 4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會被這樣命名其實是被定義為疾病了 綁票犯很可憐 很值得同情 沒錯 但不是該同情他當下做的事 而是反省社會制度為何當初沒有關心到他們這群弱勢群體 教育上也沒有引導他走到正確的解決辦法 導致他走投無路做出 傷害這麼大的事 不是同情他搶銀行好嗎 只是被利用了同理心 雖然可能不是蓄意的 不然跟詐騙犯一樣 可以同情米蘭達的過往 但不該合理化他傷害別人 甚至還教別人應該要接受這種傷害 這作者真的有病 頂多是遇到了 怎麼化解 怎麼專注在自我能力 最終也是為了離開 雖然人有優點也會有缺點 如果治療不好 還是要判斷病況嚴重程度 權衡得失 是否值得留下來 最常見的是 公司常用的 共體時艱 但不共享繁榮 在資本主義當前 如果共享那誰會當老闆 最後收入也只會跟員工一樣 雖然真的有少數老闆是這樣 不過通常這些老闆都被劣幣逐良幣了 如果兩家公司能力一樣只差在剝削力 換你當老闆該怎麼做大家都知道 哪個老闆變成不是老闆呢 利用你的同理心 認為公司必須要樣這樣剝削你 才能賺錢 才能保住你的飯碗 實際上是掩蓋管理層的無能 只能靠剝削來彌補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或是與競爭對手比拚剝削能力 其實就讓他倒一倒 換工作到他的競爭對手去 競爭對手也一樣需要你的工作 才是自由市場的正解 不過東方職場習俗是比較沒有這麼苛刻 所以常用沒功勞也有苦勞 不隨意辭退員工 員工也比較願意共體時艱 自由市場功利主義的嚴苛或偏社會主義的包容 這也算是很多討論的空間 不過如果雙標就沒討論空間了 這作者真的還要再多了解一點社會學或心理學 再寫書比較好 免得製造了更多被害人跟加害人 雖然覺得應該是收了資本主義家的錢 要假心靈雞湯之名 幫忙強化大家的奴性 但從頭到尾沒寫到半點有幫助的資訊 只有在合理化犯罪行為 例如 職場上遇到負面情緒如何消化變為助力 不可能的任務該怎麼應對 唯一可取的大概就是不要太費心思在流言 但其實也是要費點心思畢竟公司也是個小社會 也是要留意彼此的關係 只是不用過於在意而模糊了工作焦點 除非你的定位就是政治取向 那可能就得專注在人際的運籌帷幄了 就算是想法不同 也不太可能知道那明明是個病還要大家接受 的確想不到有什麼不收錢的可能 難道是真不懂嗎 另外就是 關鍵報告 沒錯就是在說編輯你 沒有盡到媒體監督訊息的職責 幫這種文章打廣告 推薦書大概也是收了錢的業配 雖然言論自由也就是這樣 不管有什麼想法都是可以分享的 有人看得近 有人看得遠 有人顧左右而言他 假心靈雞湯真奴隸洗腦文 走在模糊地帶 有監督責任也要拿捏一下放點警告標示 放了爛東西 自然會有會出來更正他 平台放爛東西 就要被指教 放太多自然跟某頻道一樣被汰除 總走在模糊地帶就難免會遇到鬼 難免被貼標籤 包括硬是要把文章分成兩頁 第二頁根本沒東西 不好意思 讓人關閉檔廣告的同理心大減
1 則觀點
好幾年前的文章了,不過太陽花事件的時候我一直很好奇:所謂的公民不服從,跟普通的違法到底有什麼差別?看了這篇文章之後更能確定我當時的想法了:根本沒有區別,所有的區別都是自由心證來的。 什麼叫做良知的聲音?你怎麼知道哪些聲音是來自良知?哪些是被收編,或是煽動而來的?Harari 在未來簡史中總結得很好,自由主義的三個公設:1. 不可分割的自我,2. 自我的自由,3. 自我的認識,三個都不成立。所以你說的良知的聲音怎麼測量?怎麼判斷?由誰來決定什麼是良知? 說回來只有政府作為主體能破壞法治的論點,這也是幻想。所有的政府都是人運作的,任何社會文化的變遷,都會影響運作政府的人。如果破壞法治的思潮成為主流,導致運作政府的人開始破壞法治,你要說主導思潮的所謂「思想家」們,微弱的「良知集合體」,甚至是資本,在責任的鏈條上沒有一席之地嗎? 任何複雜系統都是由:1. 元素,2. 連結,3. 目的,所組成的。人類社會是這樣的複雜系統,政府是一群人的連結所組成的,政府內部的人可以來來去去無所謂,但只有確保這些人的連結正確(按照政府的規章做事,而不是潛規則),目的真實(政府的目的是行使公眾意志,而不是成為被資本拿來創造利潤的工具),政府才是你所說的理想政府,才能為法治「負責」。然而這個世界真實的面貌是這樣嗎?根據這些幻想出來的假設,推出來的結論有意義嗎? 我並不主張太陽花運動的人應該被判刑,但是主張那些不用被判刑的,拿出點有用的論述出來吧,這都太淺了。

最佳觀點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