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 Shieh謝世嫻
筆者文章開頭就用了"前鐵粉"作為反證論述的起手式,引述你對Nolan的作品編劇內容逐漸失彩的觀點
我嘗試尊重每個觀影人的主觀感受,所以繼續閱讀你的文章
但看完你對Oppenheimer 下面這段評論,就真的完全無法苟同
"事後內疚就太矯情了。(拜託這麼天才的人怎會沒想到發明原子彈的後果?)當個人野心超過道德時,事後再內疚就顯多餘"
讓我覺得你在世事解讀的深度,無法支持你是一個文字工作者
人的一輩子走在汲汲營營的爭搶中取得自己的想要
在某個節點學習釋然和放下,直到蓋棺論定留於後人評論
一個平凡人尚且如此,何論背負數十萬人生命的"Button Killer"
而且你評論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於歷史的人物,他的內疚是矯情~~你到底知道你在寫什麼嗎?
Oppenheimer在德國戰敗後,就開始迷惘於計畫是否有繼續的必要
繼續是以戰止戰的救贖,還是另一個殺戮戰場的起點
你何以以後人對已知的歷史的了解,去評論一個處在那個當下的人的反思,
認為天才科學家必然知道原子彈威力,內疚的情緒視為矯情
他就是知道才應該要內疚,
因為他知道他的研究成功造成25萬人死亡
因為他知道他無法阻止這些實際握有權力的政府組織,才希望洩漏給俄國制衡
因為他知道威力更強大的氫彈不該被發明
他就是知道他才用他的餘生告訴世人,這個政府組織正在推動的曼哈頓計畫2不該繼續,所以搞到身敗名裂
所以希望你了解你的文字在評論的不是劇情,不是編劇,不是電影,是一個改變時代造就歷史的人
不該宣揚著看戲前要做功課,不是每個人對歷史的所知都這麼淺薄
觀影後,落筆前也不做功課,就真的愧對你身為文字工作者
最後回歸單純的電影,
"Nolan的資訊量往往太大卻又得硬塞進故事主幹,導至最後黏稠度不高,因為觀眾看得眼花繚亂,根本無法吸收。真心話:若不事後再做功課,我看完《星際效應》還是搞不清楚黑洞跟蟲洞的差別……"
Nolan歷來引用的科學資料,你如果真的徹徹底底搞懂了,我打包票你可以拿下"幾個"博士學位
他從沒要你搞懂什麼,是希望觀影人去思考還有最重要的--------感受
其他你要怎麼去解讀,每一個想法都是他想要的
音樂配樂我所知有限,無從評論但從你的奚落見解也不見高明
{ Nolan前鐵粉 } 加油好嗎~~~~